两代人合力呈现竹丝镶嵌技艺
张锦达,世居温州市区府学巷,手艺源自家传,是唯一一位还在从事竹丝镶嵌创
作的老艺人。
在中美、中哈等国领导人双方会谈中,习近平主席身后的这件富有中华传统韵味
的竹丝镶嵌屏风,它不仅当初产于鹿城,历经半个世纪后的今天,又经由省级非遗传承人张锦达之手修复,重新焕发出光彩。
竹丝镶嵌作品《八扇大屏风》,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,由温州市艺术雕塑厂于1959年设计制作并捐赠的,珍藏于杭州西子国宾馆,具有重要
的历史价值。此次G20峰会期间,经由竹丝镶嵌工艺传承人张锦达修复,被摆放在杭州西湖国宾馆的座谈会
场。
作品高2米、宽4米,
正面题材为丰富多彩的博古图,反面图案的灵感则源于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笔下的竹子,并采用书法名家的字迹,以花梨木板锯出字形,背
面切成榫、镶嵌在“方胜纹样”的细竹丝的底板上,其制作工艺极
高。经历了半个世纪,《八扇大屏风》依然能在G20上大放异彩,离不开这门手工艺的传承人张锦达在过去
的一个月里对其精心修复,以重现当年其父辈制作的这件作品原有的光彩。
竹丝镶嵌从选竹、劈拉成丝、锯齿到搭长篾、嵌短篾、整理上漆、贴画、雕刻一直到最后的打磨、上漆
、装桢,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。“《八扇大屏风》修复工作中最难的就
是榫头的复制。”作为中国竹丝镶嵌唯一传承人,张锦达接受了负责修复《八扇大屏风》的重任,他
说,竹丝镶嵌工艺随着时代一直在更迭,如今用于制作竹丝镶嵌作品的榫头磨具和当前已相差很大,要想将作品按原貌恢复,就必须制作
出与模一样的榫头,差半毫米都不行!对于此次作品的修复,张锦达格外较真,也许是处于对父辈作品的尊重,更是对G20的高度重视。
经过岁月的历练,如今的《八扇大屏风》虽然没有了往日崭新的色泽,但在张锦
达的精心修复中,屏风焕发出了岁月沉淀下的雅致与清丽。张锦达说,《八扇大屏风》的艺术价值极高,其所采用的高超工艺在当今已无
法复制,加之作品诞生的历史背景,更是竹丝镶嵌工艺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,其艺术地位非一般作品能及。
竹丝镶嵌是温州传统工艺美术品,也叫篾丝篱,因颇具书卷气而赢得世人青睐。
但后来由于当年国内连年战争,竹丝镶嵌停产失传。新中国成立后,温州市艺雕厂经过多方发掘抢救,成功试制出新的竹丝镶嵌工艺
——“多锯条手锯”,切出了竹丝底版“篾丝篱”的长短篾,题材有花鸟、博古、图案、使画面丰富多彩。至此
,竹丝镶嵌工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,作品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,并远销国外。《八扇大屏风》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被创作出
的代表作之一。
张锦达在此次《八扇大屏风》修复工作中的精湛技艺得到了国内手工艺大师们的 高度评价。从12岁起就与竹丝镶嵌工艺结下不解之缘的张锦达,用近50年的技 艺沉淀,让《八扇大屏风》这幅巨作再次为世人所关注。他也希望,想竹丝镶嵌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找一条可持续的“出路”。几年前,张锦达还创新性地采用了色彩丰富、易于雕刻的叶腊石,用石 头浮雕开创了竹丝镶嵌的新天地。